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市政信箱
|
常見問答
|
English
|
桃園市入口網站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
薪傳師
、
客語認證
│
進階搜尋
節今日之水,解明日之渴,請加強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桃園市政府關心您
全民督工專線0800-009609,請市民多加利用,共同攜手為提升本...
「尊重多元性別特質,破除性別刻板印象」
有愛無礙不歧視,友善社區好舒適。
「男孩女孩一樣好,生來通 通都是寶」
「父母共親職,家庭更幸福」
尊重每個人不同之處,接受身心障礙者是社會多元性的一份子。
檢舉賄選專線0800-024-099撥通後再按4。最高獎金1500萬。
漢堡選單
訊息公告
最新消息
新訊轉知
新聞稿
RSS訂閱
徵才資訊
徵才公告
錄取公告
榮譽榜
客家生活資訊
食
客庄幸福味
桃園客家美食認證餐廳及美食地圖
桃園客家美食餐廳
歷年客家料理比賽得獎作品
衣
客家百工百業紀錄片-樸著之美(巧玲阿姨-鄭桂崇)
布可飾藝服飾設計學苑
客家五月雪創意服飾
住
行
購
臺灣客家等路大街
本局開發客家文創商品
天光雜貨店
認識我們
主管介紹
組織架構
組織規程
業務職掌
客家館舍
志工園地
志工章程
志工訊息
活動花絮
財團法人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機關通訊錄
交通資訊
平面配置圖
桃園市客家社團資訊
客家主題展館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
成立沿革
園區介紹
客家文學館
客語繪本故事屋
客家音樂館
賴碧霞紀念專區
客家親子探索館
特展室
影音資料館
兒童沙坑遊戲區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
園區導覽地圖
藝文活動
特展室展覽
客文館活動資訊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
成立沿革
園區介紹
客家工藝館
好客食堂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
園區導覽地圖
藝文活動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成立沿革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
園區導覽地圖
藝文活動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成立沿革
園區介紹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
園區導覽地圖
藝文活動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
成立沿革
園區介紹
賴碧霞音樂紀念館
杜潘芳格文學紀念館
親子閱讀區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
園區導覽地圖
藝文活動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成立沿革
園區介紹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
園區導覽地圖
藝文活動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成立沿革
園區介紹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
園區導覽地圖
藝文活動
業務資訊
施政目標
施政計畫
施政報告
影音平台
本局出版品
桃園客家專刊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展覽作品集
本局電子書
其他出版品
客語學習園地
法規資訊
中央法規
本府法規
本局法規
自治法規
行政規則
常見問答
便民服務
各類申辦
場地租借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
客家青創孵育基地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預約導覽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桃園網路e指通
問卷調查
來館遊客問卷調查
洽公民眾問卷調查
市政信箱
施政成果透明資訊網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親善物品借用服務
失物招領
相關連結
檔案下載
補助申請公告專區
政府資訊公開區
檔案應用專區
檔案開放應用簡介
相關法規
檔案應用申請流程
檔案應用申請表單
檔案開放應用Q&A
標竿學習紀錄
檔案應用宣導成果
常用連結
性別主流化專區
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
性平專責小組委員名單
性別平等專責小組會議紀錄
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執行成果表
性別意識培力
性別統計_性別指標
性別統計_性別分析
CEDAW專區
性別預算
性別影響評估
客家局性別歧視防治及申訴處理
常用連結
統計專區
公務統計方案
統計資料發布
應用統計分析
性別統計_性別指標
性別統計_性別分析
視覺化查詢
預算及決算書
歷年預算
歷年決算
政府對民間團體補助
個人資料保護專區
財團法人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遊說法專區
政府資訊公開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專區
補助案身份關係揭露專區
招標案身份關係揭露專區
相關法規
辦理政策及業務宣導之執行情形
客語專區
客語專區-組織架構
客語專區-業務職掌
客語專區-客家主題展館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客語專區-常見問答
:::
目前位置:
首頁
客家主題展館
客家文學館
作家群像
字級:
小
中
大
作家群像
<object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https://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7,0,19,0" width="604" height="513">
<param name="movie" value="images/guid/guid3_peo.swf" />
<param name="quality" value="high" />
<embed src="images/guid/guid3_peo.swf" quality="high" pluginspage="https://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604" height="513" alt=""></embed>
<noembed><p><a href="#" title="鍾肇政">鍾肇政</a>1925年生於台灣省桃園市龍潭區。他是魯冰花的作者;也是氣勢磅礡的大河小說《台灣人三部曲》的作者。<br />
光復初期,由於面臨政權的交替,沒有語言的喘息空間,鍾肇政必須苦讀中文,從《百家姓》、《三字經》、《幼學瓊林》學起。慣於用日文思考的他,日經月累,漸漸地達到用漢語構思,再直接用漢語寫作。<br />
1961年,於「聯合報」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獲得中華文藝獎章。同年,又在「中央日報」發表了《濁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濁流》,寫作靈感之豐富,創作能量可見一斑。<br />
鍾肇政的作品富含濃厚的人道精神,他的文學,記錄了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各階層的生活實況,反映出當時年輕知識青年的徬徨和覺醒。<br />
作品有:《魯冰花》、《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戰火》、《川中島》等<br />
<a href="#" title="鍾理和">鍾理和</a>1915年出生於屏東郡高樹庄,從小愛好文學,因沈溺於小說而未考上中學,但在兄弟鍾和鳴的鼓舞與引導下,無師自通地從事文學創作,就算生活再艱苦,仍然不放棄文學,作家陳火泉稱之為「倒在血泊的筆耕者」。<br />
鍾理和在十九歲時愛上比他年長數歲的同姓女子鍾台妹,但卻遭家族反對而奔走中國東北。雖然人生路途坎坷,但鍾理和並沒有倒下,反而化悲憤為力量,將這些故事寫成了「笠山農場」、「奔逃」等不朽之作,由林鳳嬌、秦漢主演的電影「原鄉人」,講的就是鍾理和的故事。<br />
1960年,鍾理和先生於病床上修訂小說「雨」時,肺疾復發,嗑血而死,享年四十五歲。<br />
作品有:《原鄉人》、《故鄉四部》、《夾竹桃》、《雨》、《笠山農場》等<br />
<a href="#" title="吳濁流">吳濁流</a>1900年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大茅埔,卒於1976年。身為知識份子,吳濁流對於殖民政府的高壓統治,滿腔憤怒,經常以文章向當局抗爭,扮演文化鬥士的艱苦角色。<br />
戰爭末期,吳濁流開始從事地下文學,起稿著名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道盡了臺灣人在戰爭時期迂迴曲折的宿命。<br />
吳濁流關心臺灣的命運,也投注大量的心力灌溉臺灣文學。在六十五歲那年,致力創辦《台灣文藝》雜誌,而後也設立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為的就是獎勵後進,培養年輕一代的文學接班人。<br />
吳濁流雖受日本教育,但漢詩造詣很高,因此留下上千首的漢詩,因此「鐵血詩人」的名號,也廣被文壇所肯定。<br />
作品有:《亞細亞的孤兒》、《銅臭》、《三八淚》、《波茨坦科長》、《無花果》、《台灣連翹》、《環遊吟草》、《東南亞雜詠》等<br />
<a href="#" title="杜潘芳格">杜潘芳格</a>1927年出生於新竹縣新埔客家望族,是台灣文壇第一位開拓客語文學的女詩人。台灣光復後,其母親與花蓮的姑丈張七郎父子三人,在二二八事件中遇害。這場悲劇重挫杜潘芳格的心靈,除了失去摯愛親人外,對政治更是戒慎恐懼,於日後的詩作當中,表露出對政治的尖銳批判以及諷喻口吻。 <br />
1965年,杜潘芳格加入強調本土意識、標誌台灣精神的《笠》詩社。八零年代開始積極從事客語詩的創作,1992年以北京語、英語與日語寫成的詩集《遠千湖》,獲第一屆陳秀喜詩獎。<br />
杜潘芳格詩的風格,淺白質樸,但卻足以喚醒客家人生命的記憶。2007年,杜潘芳格以八旬高齡獲行政院客委會頒發「傑出貢獻獎」及「台灣新文學貢獻獎」,是台灣難得的客語女詩人。<br />
作品有:《中元節》、《平安戲》、《紙人》、《茶園》、《子宮》、《春天》<br />
<a href="#" title="李喬">李喬</a>1934年出生於苗栗大湖鄉境的蕃仔林。童年過著窮困悲苦的山居生活,但這也成為了他日後寫作的方向與構想。<br />
李喬的文學生涯從六十年代開始,1963年以短篇小說「苦水坑」榮獲「自由談」徵文首獎。而讓李喬的文學生涯登上高峰的,是1980年所出版的《寒夜三部曲》。這部由《寒夜》、《荒村》、《孤燈》三大長篇組合成的大河小說,是繼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以後,又一部由客家人創作的史實文學,因此人們很習慣把李喬當成鍾肇政的接棒者。<br />
鍾肇政評論李喬說:「非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在那接受、凝視與發掘苦難的過程中,李喬不僅領略了人生況味,而且對人性的醜惡鄙劣,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br />
作品有:《寒夜三部曲》、《埋冤1947埋冤》、《孤燈》、《台灣,我的母親--土地生命》等。<br />
<a href="#" title="呂赫若">呂赫若</a>1914年生於台中縣豐原潭子,卒於1951年,享年三十六歲。1935年,呂赫若的第一篇小說《牛車》於日本發表,當時他年方二十二,初試啼聲即備受文壇矚目。1936年,《牛車》、楊逵的《送報伕》、楊華的《薄命》,一起入選中國作家胡風所編的【朝鮮台灣短篇集-山靈】,成為最先被介紹到中國的台灣作家。<br />
呂赫若的創作,以反封建制度、控訴日據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家庭組織的病態為主。他集作家、聲樂家、政治運動家、演員、編輯、教師於一身,曾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br />
1949年,國民政府正式撤退來台,開始捕殺異議份子,呂赫若走離家鄉,一方面逃亡,一方面仍然積極參與對抗運動,1951年,因參與「鹿窟武裝基地事件」,而命喪於台北縣石碇附近的鹿窟。<br />
作品有:《牛車》、《暴風雨的故事》、《婚約奇譚》、《女人心》等<br />
<a href="#" title="游金華">游金華</a>1911年生於桃園龍潭三林村,從小飽讀中國古代詩學,更以客語吟詩,因此有著「龍潭老詩人」的稱號。<br />
游金華最善於吟誦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是位能夠充分掌握詩境之美的吟詩人。歷代詩人當中,他最鍾愛唐朝的「詩聖」杜甫,因為杜甫的詩作平仄嚴格,敘事分明,喜怒哀樂躍然紙上,這是其他詩人望塵莫及之處。<br />
游金華目前閒居在家中,每天古詩書本卷不離手,還偶爾會應鄉內、台南、高雄、大陸廣州等藝文團體之邀,以客家語吟詩,當他以平仄的客家之音吟起古詩來,別有一番韻味。<br />
作品有:《澹園詩草》、《游金華詩文集》<br />
<a href="#" title="龍瑛宗">龍瑛宗</a>1911年出生於新竹北埔,從小體質虛弱,並且患有嚴重的氣喘,這使得他的作品裡的角色都充滿挫折、面臨困境、畏縮和妥協。<br />
1937年,他以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成為眾所矚目的文壇新星。這對當時受日本殖民、壓迫的台灣人而言,是相當大的鼓勵與驕傲。<br />
戰後,由於面臨中文寫作的障礙,創作數量銳減,但仍有數篇日語小說,後來由鍾肇政譯作中文。1980年,透過苦修與磨練,終於以中文寫出首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勁風與野草》等作品,再度引起文壇注意。此後大量創作以中文書寫的小說、雜文與評論,其作品多達百餘篇。<br />
1999年,龍瑛宗因肺癌病逝於臺北市仁愛醫院<br />
作品有:《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午前的懸崖》、《杜甫在長安》、《勁風與野草》、《夜流》《紅塵》等<br />
<a href="#" title="賴和">賴和</a>1894年出生於彰化,畢業於台北醫學校,其後在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平日行醫所得也多用來救濟貧困,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br />
1925年開始,賴和陸續以白話文發表隨筆、新詩和小說,成為號稱日據時代「台灣人喉舌」的《台灣民報》上的骨幹作家。賴和的詩、文,都是為了抵抗殖民統治者強橫無理的壓迫與剝削,他認為應把文學創作當成社會運動來看待。因此,其小說都在描述小人物對抗警察、官吏等掌權者的生命史。<br />
賴和所主持的《台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青年作家,是三○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航者,後來也被人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br />
1941年,賴和無故被捕入獄五十日,因病重出獄,一年後,於1943年1月病逝。<br />
作品有:《鬥鬧熱》、《一桿稱仔》、《覺醒下的犧牲》、《南國哀歌》、《流離曲》、《不如意的過年》、《浪漫外紀》等<br />
<a href="#" title="林海音">林海音</a>1918年生於日本大阪,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後來舉家遷居北京。她是享譽海內外的作家,副刊編輯與出版家。<br />
1953年受聘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培植作家無數,是台灣為人稱道、令人懷念的文學副刊。1964年受聘擔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編輯工作,接著受聘國立編譯館國民學校國語科編寫工作,在兒童文學上深耕多年。1967年1月創辦《純文學》月刊,1968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從1949年迄今,足足半個世紀,林海音在編輯與出版方面的成績和貢獻,深受文學界與各方讀者的敬重,被尊為「老編」,出版界的「長青樹」<br />
林海音對台灣文學的推動可說是不遺餘力,1998年獲頒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的「終身成就獎」。2001年於臺北病逝,享年八十三歲。<br />
作品有:《城南舊事》、《曉雲》、《金鯉魚的百襉裙》、《婚姻的故事》、《綠藻與鹹蛋》、《冬青樹》等</p></noembed>
</object>
最後更新日期:105-11-17
瀏覽人次:2715 人
回上頁
回首頁
TOP